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李学龙教授和同事们在机器交互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基于国产大模型,研发了“群聊式”无人机控制框架,为每架无人机安装上了“大脑”,实现了人机对话和多机协同。这一创新成果将打破人类和机器的交互壁垒,进一步拓展了临地安防的应用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安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人机可以搭载不同的传感器和设备,进行空中监控、目标追踪、现场救援等多种任务,大大提高了安防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然而,无人机的应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多机协同、如何提高人机交互体验等。
针对这些问题,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利用国产大模型技术,构建了一个“群聊式”无人机控制框架,将每架无人机视为一个独立的智能体,赋予其自主决策和协同交互的能力。同时,通过人机对话,无人机可以与人类进行实时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人机交互体验。
该项技术的亮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无人机控制方式的局限,使得无人机集群能够在语言沟通中动态协同。在“群聊式”控制框架下,每架无人机不仅可以接收来自其他无人机的信息,还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和任务需求,主动与其他无人机或人类进行交流,实现多机协同的决策和行动。
在实践应用中,“群聊式”无人机控制框架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地安防领域,如城市安防、边境巡逻、反恐演习等场景。通过实时监控和信息交流,无人机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抢险救灾、环境监测等领域,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服务。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家从事无人机研发和应用的企业。其中,一些领军企业已经在人工智能、传感器、导航定位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为推动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群聊式”无人机控制框架的研发和应用,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它打破了人机交互的壁垒,提高了无人机的协同能力和交互体验,为临地安防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解决方案。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无人机将在未来的安防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